近日,围绕2019最新经济数据及中国宏观经济态势,著名经济学家、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2019华本企业家季度宏观经济论坛上以“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市场(回顾与展望)”为题首做分享。
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
刚才姜总讲企业家现在成了一个比较孤独的群体,我觉得这恰恰是中国的悲哀。中国一说过剩,就是产能过剩,我告诉大家,最过剩的是gy,最短缺的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。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多伟大成就,经济体量从3700亿增长到90万亿,这是了不得的。那最大的成果是什么?我认为是到今天为止,中国有了数以百万的企业家,这才是我们最重要和最伟大的财富。
华本让我给大家谈谈现在的中国经济,我感觉确实有难度,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间点。难度在哪,大家都知道的是中美贸易战。最近的主流媒体都在讲中国经济如何得有韧性,有能力,我们不怕一切困难,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困难……当然这些我也都赞成,但今天我想讲,分析中国经济还是要回到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底线思维,问题导向上来。
我认为,现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是存在的。我们可以从生产和需求两个角度来把握中国经济的总体情况。
生产角度主要看工业,去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5.7%。这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,也就是说去年的工业增长速度掉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。
需求角度看投资,主要有工业制造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房地产三大块。过去中国的制造业投资保持过一个较好态势,但近几年这一块数据是回落的。政府为保持经济整体的向上发展,就把更多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像高铁、高速公路、江河治理、农田水利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,之前都是20%,甚至30%的年增幅,但去年只有3.8%。
而房地产方面,看一个关键数据,去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.3%,这个数值显然是太低的。
投资相关的,大家关注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就行了。按中国的经验,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大概半年左右会变成实际投资。所以根据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,基本就能预测出半年以后对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。去年12月底的数据,中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-17.7%。这也就是说基本到今年的6月份,投资这块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可能是要拖后腿的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稳:稳就业、稳金融、稳外贸、稳外资、稳投资、稳预期。在中央电视台评述一季度中国经济时,我就讲到最最重要的是在稳预期上起到了作用。本来从去年开始,对中国经济的预判都是往下的,但在今年一季度整体预期就开始往上,包括PPI、PMI这些线性指标也都表明逐步回升了。
今年一季度就业方面的表现是很好的,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的29.5%。中央是把稳就业放在第一位的,习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,经济工作的目的是改善民生,而民生之本是就业。老百姓就业好了,才有钱去消费,社会才能稳定。
中国现在的农民工数量是28800万,其中跨省流动的有一个多亿,在这一亿多农民工中男性的一半都从事着房地产相关行业。所以我曾经建议建设部,可以去研究下在解决就业方面房地产究竟做了多大贡献。
而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口数量正急剧减少,我们的人口红利在消失。据统计,中国80后一代总共22800万,到90后降到17400万,再到00后就只12600万了。按总出生人口数算,三十年减少了1.5亿。最新数据,中国16到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在以三四百万的数量减少,所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急剧上升,而且短中期内不会缓解。
房地产对就业的影响是很大的。所以房子不止是物质的存在,我们更要看在这过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劳动收入,获得了生活的改善。所以我始终认为,为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,这是企业家最最重要的贡献。
金融方面,这两年大家应该能感觉到整体还是趋紧的。去年中国的M2(广义货币)增速才8.1%-8.2%,确实是不高。今年两会报告中讲,要把中国的M2增速和名义GDP相适应。
我们统计报告中的GDP是经过缩减,扣除价格因素之后的数值,一般名义GDP要用缩减后的GDP加上当期CPI。今年一季度GDP6.4%,CPI1.8%,所以名义GDP就是8.2%,而我们一季度的M2是8.5%,所以相比去年,货币政策是有所改善的。
关于今年的M2增速,总理在政府报告中说今年GDP目标是6.0%-6.5%,CPI2.5%-3%,那M2增速应当在8.5%到9%之间。如果最终实现,那货币政策就比去年要好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三强调说要管好货币政策,要松紧适度。那松紧适度究竟是松还是紧?今年的货币政策,我觉得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比去年要略为宽松。
外贸方面,今年一季度,特别是3月份的出口数据非常好,有一个陡然向上的增长。这和4月份要开始的增值税降税有很大关系,不少企业都通过提前加大出口来获取更多退税。到4月份时数据就回落了,然后大家觉得是不是经济不行了,我觉得主要是前面3月份的数据太高,当然还有其他层面的因素。
其实中国的经济数据是挺难读懂的,因为你不能只简单看懂数据,还要能看懂其中的变化,甚至还能准确找到导致变化的原因。
同时3月份的进口增长幅度也很大,通常情况下,国内需求旺盛,进口就会增加,反之则减少。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特别是今年一二月份我们的进口数据都不是很好,增幅很低,甚至一度为负值。
进口数据的增加,一方面是因为整个实体经济开始趋稳,另外是进口产品结构当中,有相当数量的石油天然气。因为美国制裁伊朗,中国预测到国际油价上涨趋势,就在3月份进口了大量石油天然气。还有就是部分进口物品单价贵了,比如铁矿石价格已连续五个月上涨,而我们只统计总额没管数量。所以不能盲目乐观,拿着3月份的数据就认为我们国内需求是如何厉害了。
今年前四个月,中国经济整体有明显的回升状态,我认为是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。3月初人大宣布授权国务院可以提前发债,而往年政府债券最早也要到6月才开始,今年一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达到6600亿,仅3月份就发了3500亿。所以各地方上马了很多项目,钢铁水泥的价格都开始上涨了。但长期来看,我觉得基建刺激经济的可持续性力量还是不足。
近二十年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是汽车和房地产,而这两个产业发生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人民群众消费结构的升级。我认为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,人民群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,大众消费的主要矛盾开始由衣食转到住行,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就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。
我认为,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要强调双轮驱动。怎么双轮驱动?一方面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,另一方面要研究怎么扩大需求。那回到到房地产行业,我认为也是同样如此。
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说,中国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。那首先就得搞清楚什么是美好生活的需要,这句话是有丰富内涵的,我认为其最重要的一点是住房。美好生活不能没有房子,而且还得是好房子。
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还处在数量阶段,一说房子就是面积有多大,这都还是在解决住宿问题。最终房地产一定是要上升到质量阶段,实现宜居、生态、环保、文化功能的,也这应当是房地产企业家要及早谋划的。当然中国房地产这几十年在数量阶段的进步是不错的。1978年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.4平方米,这是现今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。
房地产企业应当思考怎么从房地产的数量发展转到质量发展上来,怎么在新历史条件下让房子实现更宜居健康、绿色环保,怎能能真正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。我觉得从这个层面理解,未来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还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。
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的可能是一个复杂局面。但当我们回头总结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时,大家就会看到这样一个规律: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们才能下定决心改革。所以我觉得,现在遇到困难波折不一定是坏事。
参会嘉宾合影留念